仲祖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才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彰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丰富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
古往今来,人人皆可成才的事例俯拾皆是。远的不说,当代活生生的典型就不少。只有高中文化的“新型知识型工人”巨晓林立足岗位边学边干,革新工艺43项,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材。“学习型农民工”王钦峰经过16载寒暑历练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些普通人成才的经历,不仅生动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而且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才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如果让人人皆可成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那么,在丰富人力资源基础上开发的充足人才资源,就可以使我国过去几十年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口红利”,升级成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人才红利”,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持续、最可依赖的力量。
但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还有些人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特别是对什么是人才这样的基本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的以层次划线,认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人才,而普通专业人员算不得人才;有的以岗位性质划线,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是人才,而那些从事具体生产的技能劳动者算不得人才;有的以身份划线,认为有学历、职称的是人才,而那些活跃在农村厂矿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算不得人才……这些认识上的模糊性、片面性,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也有碍于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
什么是人才?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就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管他(她)是知识型劳动者,还是技能型劳动者,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伟大的时代和宏伟的事业为人人皆可成才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让每一个人都充满成才的渴望,坚定成才的信心;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每一个劳动者的成长和发展,开启每一个劳动者的创新智慧、创业潜能、创优热情,使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汇成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