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县明礼乡联合村农民夜校
一、联合村及夜校开办基本情况
联合村位于明礼乡西北方向,距县城25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01户308人,是宝兴县14个贫困村之一。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特色农产品是野菜、蜂蜜、土鸡、中药材等,全村土地和林业资源丰富,因此围绕这一优势,联合村农民夜校始终坚持鼓励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党员干部等上讲台,给农民群众传授实用种养殖技术,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宣传农村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以来,我村农民夜校通过各种灵活教学方式,开办农民夜校共35期,教育引导700余人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如何办好、办实农民夜校?
一是强化师资,培养“接地气”教师。我村旨在组建培养能和农民“聊得来”,所授知识能让农民“用得上”的教师队伍。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参差不齐,尤其是像我们老龄化较为严重的贫困村,课堂上的交流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说得太文雅,更不能晦涩难懂。因此,我们的授课老师除了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外,更多地倾向于选用本地群众信任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并不定期带他们外出学习实用的授课方式。今年,我村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重楼种植项目,覆盖全村70%以上的农户。罗春康大哥是我村较早发展重楼产业的大户,因此在重楼种植管理、技术上也算得上是乡土“专家”,我们也曾请他在农民夜校上和大家分享重楼种植心得。“我是今年刚开始发展重楼种植的,很多不懂的地方都会去请教罗老师,比如重楼分载时间,重楼种子如何采集等等,他总是会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他的经验。”罗大哥逢人就高兴地说他在农民夜校遇到了能人。
二是按“需”施教,结合实际派课程。农民“学有所获所用”,农民学习积极性才会高,农民夜校意义才会更大。我村农民夜校课程安排灵活,主要按照群众“点单”施教,变“教什么学什么”为“需什么学什么”。比如,我村养牛大户杨大哥有一天愁眉苦脸地对我说:“唐书记,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家的牛不明不白死了两三头,我真是心疼得几夜都没睡着。”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立马和县畜牧局科技人员联系,他们随即借助农民夜校这个平台,到杨大哥养牛场现场讲授肉牛养殖方法及消毒防疫知识的“秘诀”后,现在杨大哥家的牛都健健康康,能吃能喝的。再比如,我村正大力发展山桐子种植产业,种植面积高达1700余亩。因此,山桐子的栽种管理技术及综合利用前景是目前农民十分渴求掌握的。对此,我们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到场进行专业指导以及组织群众参加相关论坛等方式解决群众心中的疑问,群众参与度十分高,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农民夜校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保障农民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只有让群众尝到“甜头”,他们才有“劲头”,这才是农民夜校能长期办下去的“助推器”。
三是“挎包教学”,确保惠农政策到户。我们村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山高危险,青壮年劳动力不少外出务工,家里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如果农民夜校课程都以集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授课,这是非常不便于农民“上学”的。因此我们一改常规传统做法:“送教上门、送课到家”。但这种送教上门的方式不仅会在路途中花费更多时间,白天也会存在农民外出务农找不见人的情况,并且受教群众的覆盖面也十分有限。于是我们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走到哪、讲到哪”的挎包宣讲方式发挥农民夜校“移动课堂”的作用,或深入院坝讲解、或蹲在田间指导、或走进家里服务。这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挎包宣讲,在不耽误群众务农时间的情况下还能让群众学到想学的内容,深受群众喜爱,成功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消除了干群间一些误解,增强群众主动脱贫内生动力。
又怎么解决教师“挎包教学”积极性和长久性呢?主要做法是:在村活动室制作农民夜校文化墙,推行“教师上课+群众评课”机制,每年年底由群众对“挎包教师”授课思想性、适用性、灵活性、趣味性等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年度最佳“挎包教师”1-3名进行现金奖励,并在文化墙上公示一年,以调动“挎包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发他们用心备课、长久授课的活力。
农民夜校是我村基层党组织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是培训致富技能的重要平台。接下来我村将会积极创新,争取把农民夜校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