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前域乡全合村农民夜校
在村一级开办农民夜校,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的重大创举,对群众的思想引领、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办好农民夜校,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我们全合村是汉源移民大村,共接收瀑电内安移民1500余名,占全村人口的一半,近年来,虽然我村的移民问题已基本妥善解决,群众生活普遍富足、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在移民后续发展、后续稳定等工作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移民群众对目前生活环境、移民后扶政策等有怨气、有情绪,存在“等、靠、要”思想,知恩奋进、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思想动态难引领;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部分移民群众创业就业、生产生活技能更新不及时,与新业态、新理念不适应,出现产业发展难融入;三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群众需求的日趋多元,部分群众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导致对党和政府工作存在不满足、不满意的负面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我村坚持把农民夜校作为群众思想引领、智力扶持、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从建好阵地、完善机制、提升实效入手,组织群众、引领群众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解决思想转变不及时的问题。移民群众刚搬来,不愿意融入当地,“拉小集团”现象比比皆是,还经常因为与本地群众产生纠纷从而上访缠访,乡村治安较差,产业发展一度停滞,那时候移民群众对本地群众存在戒备心理,极度不放心,几乎家家都喂着看门狗,甚至为了一些小事跟本地人大打出手。“人心不齐,就得想办法把人心攒起来;治安不好,就要努力去引领文明乡风;产业不行,就要带动发展致富”。前域乡党委书记张江在全乡党员大会上郑重说道。于是,我们便借助农民夜校这个平台,注重规范阵地、师资和机制,推广以算感恩账、奉献账、问题账为主要内容的“算账工作法”,专题开设感恩教育课堂,向群众讲解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基层的惠民政策、投入的“真金白银”和农村面貌发生的可喜变化,引导群众饮水思源、知恩奋进;推行党员群众“百姓上讲台”制度,搭建起乡土能人、优秀党员实训课堂,引导党员积极奉献;每月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农村发展、惠民政策、遵纪守法、乡风文明等专题大讨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着力消解群众负面情绪。通过学习,许多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本地群众不排外了,移民群众不见外了,大家和睦相处,群众纠纷明显下降,“看门犬也变成了宠物狗”。我大概数了一下,全村移民和本地户光是通过婚姻成为亲家的就有10多户。
二、解决产业发展不完善的问题。针对移民群众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我们结合全合村产业发展实际,收集整理了经果林管护、病虫害防护、农村实用技能100讲等12套农民夜校教材,开设甜樱桃管护、大蒜种植、手工艺制品、大棚蔬菜管理等6个精品课程,并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建立了4个农民夜校实训基地,落实11名农业科技人员、产业大户为农技指导员,为群众提供“一对一、菜单式”农技培训,农民夜校开办来,累计开展产业技能培训指导活动57场次,覆盖群众2600余人次,全村规范化新发展甜樱桃1200亩、大蒜1000亩、其他农业产业800亩,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为助农增收提供坚强保障。给大家举个例子,4组任冬莲患严重糖尿病需要长期医治,都下了病危通知书,花去大笔医药费,家里的果林也无人照看,我们村组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通过帮助申请大病医疗救助解决了她的部分医疗费,还把农民夜校现场教学办到了她家的果园里,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引导周围邻里亲朋共同出力帮助她家果园拉枝、整形、授粉、摘果,当她出院回来,我们把卖果子得到的12000元递给她时,她非常感激,逢人就讲:党的政策好、农民夜校好、邻里亲朋好。
三、解决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群众参与农民夜校积极性不高、覆盖面不广等问题,我们还是根据本地实际,推行农民夜校积分制管理,为每户群众建立农民夜校积分卡,按参训学时、承担教学任务和培训成果运用情况设置基础分、奖励分、扣减分三种学分,每季度梳理汇总群众参训情况和农民夜校积分情况,分别评选排名前10名的群众为优秀学员、排名后10名的群众为后进学员,同步将培训积分情况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经村“两委”商议拿出一部分村集体收入,整合民政、慈善、社会捐赠等各方资源建立爱心超市,凭学习积分对优秀学员适当发放粮油、良种等生产生活物资,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大家更愿意来夜校学习了。我们村的产业大户杨建蓉几乎每堂课都要来参加。她说,不仅能学到东西,积极发言还能得到一些生活必需品,简直太划算了。这样的激励调动了大家听课的积极性,推动实现培训动态监测、管理量化考核、目标正向激励,让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有盼头、有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