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河 甘 斌 蒋 勤 熊宗涛
“村屯如何绿化、该种什么苗木、钱怎么分摊、人工怎么出、生态产业怎么发展……”这是贺州市樟木林乡三江村何屋屯党群理会正在讨论生态乡村建设的一幕。
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以来,贺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实践村屯党群理事会模式,以有威望、热心公益事业、处事公道正派的农民党员、致富能手为主体,组成屯级党群理事会,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屯一级。
屯级党群理事会由3-5人组成,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至3名,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的指导下,理事会主要采用“阳光议事法”,将新农村建设的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交给村民,激发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理事会成员实行“联系户”制度,每名成员联系5-10户。
何屋屯党群理事会会长何远飘介绍,为了改变垃圾河边倒、四周脏乱差的现象,理事会多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让村民意识到清洁家园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后,制定了村规民约,并通过捐赠和按人头逐年筹款的方式,建立了公共卫生基金,目前已筹集了6万多元。利用这笔经费,该屯建立了保洁员队伍,修建了垃圾焚烧池,形成村屯卫生长效机制。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规划下,何屋屯党群理事会发动村民出钱出力,建村道、修步道、挖池塘,发展农家旅游等。截至2015年6月,何屋屯通过按人丁逐年筹款、朋友和宗亲捐款等方式,自筹资金约91.2万元,整合上级项目资金5个共63万元,投入人工6000多人次,修建了一条宽5米、长1200米的水泥路,建起了一座长30米的跨河钢筋水泥桥。
古城镇大岭村、福利镇茅厂屋村、朝东镇秀水村三个乡镇村屯的党群理事会,在上级的帮助下,带领村民发展脐橙、烤烟、生猪、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业,同时依托富川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策划包装和推出瑶山秀水高端天然饮用水、瑶山香酒等生态产品,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之路。
平桂区沙田镇道石村村支书说,道石村所有的村屯都建立了党群理事会,理事会负责人经常来跟他商量村屯绿化美化、产业发展规划等问题,村党支部需要做的就是动脑子、想办法、出主意,帮助理事会更好地带领村民发展,让国家惠民政策更好地落地。
目前,贺州市90%的村屯都成立了党群理事会。理事会将村民推上“自我治理、自我发展”大舞台,从“看戏”变成了“唱戏”,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党群理事会的积极推动下,贺州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村屯道路、给排水、绿化、休闲、体育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全市形成了绿色柑橘、绿色蔬菜、绿色茶叶、农家旅游等一批新兴产业,流转耕地10余万亩,林地近1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500余元。
在村屯党群理事会成立后,贺州市还探索多种措施,保障党群理事会有序、有效运行。
一是制度保障。召开村民大会,制定《党群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的构成、产生、换届、权利、义务等。配套出台了《例会制度》《会议表决制度》《成员培训制度》《通报制度》和《监督制度》等,为理事会的运转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能力保障。依托远程教育等有效载体,做好党群理事会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理论、政策、法律以及日常工作水平,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三是经费保障。钟山县推行“自主筹资、自我管理、自己动手、财政1∶1奖补”的“三自一补”生态乡村建设模式,对各乡镇首批上报推行“三自”模式的村屯优先奖补扶持。目前,全县投入200多万元,在示范村共拆除危旧房2700多座9.12万平方米;有26个村屯将自筹资金431.58万元存入乡镇财政账户,并提出奖补申请,县财政局兑现1∶1补贴,群众参与整治的热情空前高涨,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改观。
八步区通过“两筹两补”推动党群理事会带领村民开展生态乡村建设。“两筹”即群众自筹保洁经费和自筹生态乡村建设资金,“两补”即区财政按群众“两筹”的资金按1∶1比例分别给予补贴。通过“两筹两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资金的杠杆作用,用活“谁愿干,谁受益”的激励机制,推动乡村建设深入开展。
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党群理事会更好地运行,在村“两委”干部与广大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反馈的“连心桥”,集中解决了一些“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农村老大难问题。经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等活动的检验,屯级党群理事会这个小细胞,在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中正发挥着大作用。当地群众说,“党群理事会让我们看到了党组织的能力,相信党员干部能带领我们走上富裕道路,没有理由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