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建新房 一切准备就绪
近日,芦山县城西社区沙坝小区居民王联辉正忙着搭建过渡房。再过一个月,王家的旧房就要拆除建新房,王联辉要赶在拆房之前,把过渡房搭建起来。
“王伯,你这新房估计啥时候能动工?”城西社区支部书记竹彦铭和“城房重建分片包干责任制”网格化干部胡永红、杨有杰来到王联辉家中,了解王家重建筹备情况。
在王联辉的家中记者看到,虽然离去年地震已一年有余,但仍看得出这套一百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房屋还有不少修补过的痕迹。
“最晚11月,肯定就要动起来。”王联辉见三位干部上门,热情地张罗着为大家抬凳子,泡茶。“等全家人都临时安置妥当,我们就拆旧房,建新房。”
别看王联辉如今成了城房重建的积极分子,可在不久之前,这位70多岁的老人,还是沙坝小区重建户中不愿意动工的居民。
从重建“后进户”到积极分子,王联辉是如何转变态度的呢?
故事:
从重建“后进户”到积极分子
“多亏了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的重视,我们家才能建新房。要不然,还得住旧房子。”王联辉一边忙着拾掇家里的物品,一边向记者摆起了自家重建过程的“龙门阵”。
原来,王联辉全家人住在一套砖木结构的房屋中。去年地震后,房屋受损严重,虽然没有倒塌,但墙体开裂,主体受损,按照房屋受损程度鉴定,应为d级。
“d级就是严重受损,我们当时怕把房子拆了,没地方住。”王联辉说,考虑到全家人需要一个安身之地,所以即便房屋严重受损,王联辉也不愿自家房屋被排危拆除。
“当时想的是,修补一下还能住。”抱着这样的想法,王联辉在工作人员鉴定和上报灾损情况时,有选择地隐瞒了实际受损程度,只是将自家的房屋进行维修加固。
后来,芦山县城房重建相关政策出台。按照政策规定,王联辉家的房屋受损情况无法享受户均3万多元的重建资金补助。
和其他房屋严重受损的重建户相比,王联辉要少领三万多元的补助金。这对于常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王联辉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我们也想修房,但是少了三万多元,资金就更困难了。”王联辉告诉记者,虽然从住建部门拿到了重建审批手续,但因为重建补助问题,迟迟没有动工。
“我们希望能享受房屋严重受损户三万多元的补助政策。”一次,在网格化干部和社区干部来到王家走访时,王联辉提出了自己的诉求,还向社区和县级联系部门递交了“重建申请书”。
“如果没有这笔补助金,我们动工的资金都不够。”因为此事,王联辉多次找到社区和部门反映情况,希望争取政策松动。
为此,“城房重建分片包干责任制”网格化部门、芦山县安监局的干部们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和王联辉一家交流谈心,摸清群众的想法。
“群众有想法不愿动工,我们的重建进度就一直滞后着。”竹彦铭说,情况收集汇总后,上报给县里研究讨论。
声音:
难题解决 群众竖起大拇指
“能有这样的结果,说明党员干部确实在为我们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为我们争取利益。” 谈起干部们办实事、解难题的作风,王联辉竖起了大拇指。
解决了补助资金的问题后,王联辉一家还去银行办理了贷款,不久之后,王家的新房就要动工了。
记者 卫葳
|